隨著種植年限增加,重茬越來越嚴重,馬鈴薯病害也越來越難治,青枯病、黑腐病、黃化早衰等病害成了馬鈴薯的頑疾!
各種防治方法都嘗試了,防治效果卻不理想。特別是今年,雨水量大,病蟲害頻發,死棵現象嚴重,對產量和品質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那么怎樣才能降低馬鈴薯病害的發生概率呢?下面先跟大家說說重茬對馬鈴薯的危害。
重茬影響馬鈴薯產量及品質的原因:
1.土壤養分失調
馬鈴薯對于土壤中的營養吸收有著較高的需求,氮、磷、鉀、鈣、鎂、硼、鋅、鐵等都是馬鈴薯生長所需的必備元素。
重茬會造成土壤營養供應不足,吸收不均,造成馬鈴薯生長受限,發生缺素黃化,產量降低。
2.病蟲害加重
重茬種植的土壤蟲卵多,病菌隨著病葉殘枝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就會隨風雨傳播。
3.土壤酶活性降低
重茬使土壤中各種水解酶活性降低,影響土壤中各種營養分解和微生物活動,致使植株營養不足,生育不良。
下面來看看馬鈴薯常見的病害:
1.馬鈴薯青枯病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發病初期地上部分雖表現為萎垂而葉片仍保持綠色,故名“青枯”。
發病時,病菌從寄主的根部或莖基部的傷口侵入,使維管束變褐腐爛,莖、葉因缺乏水分正常供應而產生萎蔫。
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偏酸的田塊發病較重,大雨或連陰雨后驟然放晴,氣溫迅速升高,田間濕度大,熱氣蒸騰作用增大,更易促進病害的發生。
2.馬鈴薯粉痂病
粉痂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馬鈴薯粉痂病主要危害馬鈴薯的塊莖和根部。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5毫米不等的“皰斑”,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和賣相。粉痂病也是一種土傳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致使土壤帶菌、種薯帶菌,連年發病。
3. 馬鈴薯缺素黃化
馬鈴薯葉片黃化, 是因缺鐵和鋅等微量元素, 葉綠素合成受阻引起的失綠癥,是一種生理性病害。
馬鈴薯葉片黃化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發生, 但以馬鈴薯苗期和生長前中期發生較重。
發病時,馬鈴薯葉片黃化, 一般先從植株上部嫩葉失綠, 發黃變白, 而下部老葉及葉脈仍保持綠色。
嚴重缺鐵時,葉脈失綠進而上部新葉全部變白, 出現褐斑和黑斑 , 生長減慢、停止甚至干枯脫落。
農戶種植馬鈴薯辛辛苦苦勞作,卻被這些“頑疾”危害,藥也沒少打,錢也沒少花,產量和品質卻連年下降,農戶種地真是辛苦!
面對重茬帶來各種頑疾,以及土壤板結、鹽堿化、有益微生物群缺乏等問題,馬鈴薯網植保組建議:
冬季是進行土壤改良的關鍵時期,可以大刀闊斧的對土壤進行“整改”。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冬季深翻土地,也就是冬耕。將土地深翻25-40厘米,能夠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確保雨水下滲,防止田間積水,同時利用冬季低溫來殺傷地下害蟲的蟲卵蟲蛹,減輕重茬弊端。并且深翻后的土壤疏松,有利于春季播種前開深溝。
這就是冬耕的好處,很多方面的效果是春耕達不到的,這遍功夫不能??!
完成冬耕之后,就要選用合適的底肥,針對我們上面所說的重茬問題,在底肥的選擇方面,就不光要考慮到肥料所含的養分,還要考慮到肥料對土壤的影響。在以往的種植經驗中,人們習慣使用大化肥,甚至過度依賴大化肥,大化肥雖然養分含量足,但是不具備養土的作用,而且還會對土壤造成損傷,加劇土壤惡化。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薯農朋友開始重視微生物菌劑的使用。微生物菌劑所含的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定殖后,形成優勢菌群,可以有效起到以菌治菌的效果,從根源上降低土傳病害的發生概率,并且可以有效釋放土壤肥力,讓土壤重新煥發活力,有利于馬鈴薯根系的生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