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生活中常見的蔬菜之一,也是農村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營養價值也是非常的豐富,含有大量的脂肪、維生素、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多種物質。并且種植過程也不復雜,但是很多種植戶們都出現了一種情況,有時候產量高,有時候產量低,這是什么導致的呢?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選用良種
選用良種是馬鈴薯高產栽培的一個重要環節,研究表明,優良品種及其高質量的脫毒種薯,對馬鈴薯的產量的貢獻率可達60%左右。脫毒種薯出苗早、植株健壯、葉片肥大、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因此,在生產中必須全部選用脫毒第二代、第三代良種。
二、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生產上一定要避免連作。如果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馬鈴薯,不但引起病害嚴重,如青枯病等,而且引起土壤養分失調,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使馬鈴薯生長不良,植株矮小,產量低,品質差。
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與玉米、小麥等植物輪作增產效果較好。
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因此,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且排水良好、耕層深厚、疏松的砂壤土。
前茬作物收獲后,要進行深耕細耙,然后作畦。畦的寬窄和高低要視地勢、土壤水分而定。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可作寬畦,地勢低,排水不良的則要作窄畦或高畦。
三、合理密植
合理的種植密度也是決定產量的重要因素,不要認為密度越大產量越高,如果密度大,馬鈴薯的生存空間、營養、水分、陽光等都得不到滿足,會使馬鈴薯苗弱,長不大,從而影響產量。如果密度太小,雖然植株發育的好,長的大,但是數目少,產量也不會提高。因此合理的密度是十分重要的。
馬鈴薯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的情況,再進行合理的補苗和除苗,在補苗過程中,如果遇到空缺處有馬鈴薯腐爛的情況,立即把腐爛的馬鈴薯塊以及周圍土壤及時挖出,再種上馬鈴薯,以防止其傳染。
四、改良土壤,減少土傳病害
土壤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態環境,它含有很多病原菌和大量有益微生物,這些有益微生物和病原菌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相互競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有益微生物可以打敗并抑制有害病原菌,使病害得不到發生。
在防治土傳病害時,一方面要創造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要保護有益微生物??赏ㄟ^使用微生物菌劑來防治土傳病害,如哈茨木霉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在土傳病害的生物防治上正逐步得到廣泛應用。微生物菌劑含有多種有益微生物,可在底肥階段和有機肥配合施用,有改善土壤環境,控制土傳病害,增加產量的功效。
|
![]() |
![]() |
![]() |